◇◇Angel City — 天使帝國◇◇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查看: 2512|回復: 1

[教學手冊] 小說寫作教學※[提供者:闇煙]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2-8 13:3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菲曼 於 2014-9-12 10:54 編輯


前言
  為了避免誤會,筆者在這裡先提出說明,這篇小說寫作教學,純屬個人為了符合帝國文學館的規定而作,因此在相關引用資料上也有所取捨,請勿將這篇文章視作一般通用標準,或是相關研究定論。
  對於「小說」,現在許多讀者或是作者都有些誤會,不過,筆者並不想用太多理論方面的資料,以免模糊了這篇文章的主旨,故試圖儘量使用簡單的文字和敘述讓初入門的新手了解。
  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各方高見賜教,謝謝。


一、關於小說
  在寫作「小說」之前,首先必須了解小說是什麼,如果不了解「小說」是什麼、是什麼「文學類型」,也就是一種什麼樣的「文類」,那如何寫作一篇小說?請勿以為「小說」這一種文類是可以憑著所謂的空想,隨隨便便寫一寫就可以指為「小說」。
  如果真的是一個人隨意下筆塗塗寫寫,那只能稱為「廣義的散文」,而以「狹義的散文」來看,甚至不能稱為散文。
  那「小說」到底是什麼?這就和其他文類一樣都是非常難以直接而且果斷地下定義。
  至於了解「小說」究竟是什麼,較為快速和也較為正確的方法是「閱讀小說」,不過,這是指閱讀「已出版」的小說。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網路的小說不好,而是網路上的小說良莠不齊,容易造成誤解的地方也多。至於能獲得出版的小說,必定經過出版社的編輯和校正人員之手,不論在內容或小說格式的品質皆較為穩定。

  雖上述如此,但下面是籠統地用「小說的主要特色」(注一)稍做關於「小說」說明。

(一)小說的敘述觀點
  就「小說」的內容而言,可以說和「事件」相當,但「事件」之所以能用語文表現出來,則是因為有一個人把「事件」說出來或寫下來。這一個說或寫事件」的人,就被稱為「敘事者」。
所謂的「敘事觀點」,即是產生於「敘事者」和他所敘述的「事件」之間的關係上;一般多將「敘事觀點」解釋為:「敘事者的心理過程」。下面分成「敘事者」、「敘事角度」(意同「敘事觀點」、「敘事立場」)、「敘事時間」、「敘事結構」來做進一步的說明。
   
1.敘事者:
 在小說中敘述事件發生的過程,不論是人物描寫、風景描寫等等,全部都是由這位敘事者來敘述。而這位敘事者在小說中能不能被讀者感覺到的可感知度,也就是露不露面,全由「敘事角度」來決定。

2.敘事角度(「敘事觀點」、「敘事立場」):

  全知:不論什麼都知道、都看得到,包括人物的身家背景資料、人物的內心想法等。
  限制的觀點(限知):小說中的角色有好幾個,但只專寫一個人的內心感情、想法等,不會出現別人的內心思緒為何、是怎麼想的。
  純客觀:只寫外在的語言和行為,內心等全部不提。

3.敘事時間:
敘事時間是相對於故事時間,而敘事時間不等於故事時間。
    
    若時間次序:A→B→C→D
    
    敘述時間和故事時間一致(A→B→C→D),則為順敘。
    敘述時間和故事時間不一致,則可為下面幾種:
    D→C→B→A為倒敘。
    D→B→A→C為插敘。

    關於這一點在下面的「小說和時間」會再進一步地解釋。

4.敘事結構:
  以一個「情節」、「人」、「物」、「心理」、「風景」、「氣氛」等等為「中心」,  把整篇小說串聯起來。(在「小說的故事和情節」中會較為詳細敘述。)

(二)小說和事實
  首先必須先談到「小說」的基本性質。
  在東方,比較多的學者認為,標準的「小說」類作品在中國,要到唐朝的「傳奇」才算正式出現,唐以前的志怪、傳記等記載,在形式上因為都是屬於筆錄或雜記,所以並不認為是完整的小說。
  但不論在形式上算不算是完整的小說,其基本性質當然是與真正的「事實」 有若干差距才對。
  在西方,以英國為例,一直到十七世紀初的小說家費爾定(Henry Fielding , 1707-1754)才提出所謂的「寫實小說」(novel),在這之前的「小說」則都被稱為「虛構的故事」(fiction),因為在基本上是「想像」出來,並非百分之百的「事實」。
  由此可知小說的基本性質是與「事實」不相同。
  至於「小說」與「事實」的關係可以從「小說」所敘述的內容來看。「小說」內容裡面的「人們的活動」或「已被擬人化的其他世界」,都是以「人的世界」為主,因此「小說」常常會讓人覺得好像就是「真實世界」一般。
  然而,即便與「真實世界」有密切關係,實際上乃是「小說」的「作者」所「創造」出來的,換句話來說,這應該是屬於「作者心中的世界」,是一種已經加上「作者」個人對「真實世界」的看法和感覺,所以只能算是一個「真實世界的片面世界」或一個「將真實世界折射過了的世界」。
  那麼也就是「小說的內容」絕對不等於「百分之百的事實」。

(三)小說裡的角色
  「小說」以「事件」為架構,不過使「事件」呈現出來的是「角色」,包 括人和物等。但「小說」裡的「角色」與「真實世界」中的他們並不完全相同。以「人」來說,在「真實世界」裡絕對有「生、老、病、死」,在日常生活中絕對免不了飲食、學習、工作、娛樂等活動;但對於「小說」裡的「人」,也就是「角色」則不必如此;相反地,當「生、老、病、死」和日常活動被安排出現時,乃是要提供某些作用,譬如:推展情節或轉換氣氛等。
   因此,「小說」裡的「人物」常具有下列的特色:
 
1.片面性
  「小說」主要是為了陳述某些事件,「小說」的「人物」是讓事件能夠具體化的基礎,但在「小說」中無法,也沒有必要把他們生活裡的點點滴滴都紀錄下來。因此,出現在「小說」裡的「人物」,其實只是他們的一部分面貌,只是「片面」的他們而已。

2.透明性
  「小說」裡的人物和「真實的人物」一樣,可以有特定的外貌、言語和行為,但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是「透明的」,也就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可以完全暴露在讀者眼前。
  在「真實的世界」中,人們可以藉由說話的口氣、方式和肢體動作等,來表現自己心中的情緒和想法,但這些外象的真正意思為何,仍然隱晦不明。
  至於「小說」裡的人物,在情節和內容上有需要時,「作者」會用文字把他們內心的活動,包括情緒、感覺和想法等無法從表面上看出其含意的抽象世界,也就是抽象的心理活動細膩且清楚的寫出來。

3.自由性和變化性
  在「真實世界」中,「人」當然必須隨著時間的順序來成長、來表現經歷遭遇、來表現言行。但「小說」裡的「人物」則不一定非如此不可,他們可以應事件進行的需求來表現。
  譬如用「回想」的寫法:當兩個久未見面的老年人突然相遇時,他們可以暫時把時間停格,用「回想」方式談論一些早已過去的年輕時的遭遇。此時,不但時間突然逆反,地點突然改變,連「他們」的年紀、容貌甚至四周的人、事、物都一起突然改變。

(四)小說和時間
  小說」和「時間」關係,最關錦要的是「小說」中「故事」的時間和「角色」的時間兩種,下面就這兩種「時間」做說明。

1.小說中「故事的時間」
  在時間的「長短」上,「小說」故事所包括的時間,有長達數十年,也有短到幾小時,甚至幾分鐘。
  在事件「進行的方式」上,大多數的「小說」是採時間上「由前往後」的「直線」進行方式,也就是所謂的「順敘」,譬如:主角年幼時如何,成長過程中有何遭遇,如何結婚、生子,以及創立大事業等,於是故事具有明白易懂卻單調的特色。
  為了讓「小說」的故事內涵更加豐富或結構更有變化,有一種把事件進行的「時間」「中斷」或「歧出」的方式,譬如:當事件進行到:某些公司的主管正在某個會議是討論新的投資計畫時,突然秘書闖了進來,告訴大家公司破產了,趕快到總經理室集合,研商因應措施,於是乃岔出此時之前的一些事件。這種在「時間」上「中斷」或「歧出」的方式,當然會使得故事的內容更為豐富;但若處理不佳,則會造成結構紛亂的缺點。

2.小說中「角色的時間」
  此處所謂「角色的時間」,並非指「角色」在小說作品中「出現的時間」有多少,而是指「角色」的「心理」所「感覺」到的時間是長或短?或「角色」必須應故事的需要而產生了「今」與「昔」的隨時改變。
  譬如:當小說裡的男主角與他心儀的女生有約會,在約會的「時間」未到之前,他心裡有了「為什麼時間過得這麼慢?」的感覺。可是,當他們兩人的約會快結束時,他的感覺卻變成「為什麼時間過的這麼快呢?」。
  然而在實際上,「時間」行走的速度一直是一樣的,根本沒有任何改變。因此,男主角之所以會感到「時間」比平常快或慢,完全是因為「心理」的影響所致。
  至於「角色」在「時間」上會突然發生「今」和「昔」的改變,可用下面例子來說明:當小說中的主角某天晚上從公司下班時,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到小學同學,於是便到咖啡店聊天;而兩人所談的,都是年幼時的種種頑皮情形。於是,小說中的「時間」便從「現在」應該繼續往「未來」前進的路線,突然間來個大迴轉,從「現在」跳回到「過去」,而主角也從「成年人」變成了「小孩」。
  當然,這種情況與事實並不相符,不過,由於這是為了因應小說裡故事的需求而特別安排的,所以讀者並不會認為「這種安排」不合理而無法接受,相反的,會覺得故事有了變化,更顯得靈活和吸引人。

(五)小說的故事和情節
1.組織架構
  「故事」和「情節」可說是「小說」的兩大支柱。
  其中,「故事」(story)可稱為「小說」的骨幹,是由若干「情節」(plot)連結而成的。
  「情節」(plot),則是運用技巧的手法把若干較小的事件組合而成。
  如果將「小說」比喻成「一棵樹」,那「故事」好比是這一棵樹的「樹幹」,而「情節」則為這棵樹的「枝葉」;因此,「故事」和「情節」兩者的關係不但無法分開,而且有彼此相互輔襯的作用。
    
2.性質
  由於「故事」乃是吸引讀者去閱讀「小說」的主導力量,所以「故事」必須講究有「動人」的因素,如新奇、哀怨……等。
  因「情節」的功能主要在「扣人心弦」,所以「情節」常被要求具有錯綜複雜和懸宕起伏等的特色,來刺激讀者的情緒,讓他們發揮想像力。
    
(六)小結
  在上述一大段篇幅之後,其實「小說」和其他文類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虛構」,因此「小說」不拿來反應社會,但是可以拿來諷刺社會的人或是社會現象,例如:魯迅的小說。也可以透露出當時的時代背景或是作者個人的成長經歷的投射,如:張愛玲的小說。所以「小說」不必計較是否真實,重要的是能不能感動人,以及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作品。



本文乃天使帝國前文管.闇煙所編寫,特此感謝無私提供。





 樓主| 發表於 2013-12-8 13:4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如何寫作小說
  以下筆者從「人物」、「故事和情節」、「對話」,下面就這三項作簡單的介紹。

(一)人物
  這段的「人物」是指小說中的角色。
  作者需要事先構思好角色,不論主角或配角。不過在故事情節進行中有所增加或減少角色實屬常理。
  這些角色的身世背景、容貌、個性等,都可以預先構思寫下來,但不需要特別在小說開頭就大費周章地寫出來或列出來給讀者看。
另外,小說中的角色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慢慢登場,再隨著故事情節的需要加以敘述或介紹該位角色,並不是在一開頭就像劇本一樣詳細介紹一遍。

(二)故事和情節
  在這裡筆者所謂的「故事」和「情節」是採用廣義的定義,包含「風景描述」、「場景描述」、「器物描述」、「人物描述」、「心理描述」等。
  換句話來說,就是涵蓋「小說」的「故事」中「情節」發生的地點,而該地點是在什麼地方,那個地方又有什麼東西或是什麼特別的景物,或那裡有哪一個角色在那個地方出現,該位角色在「情節」發生的地點,當下內心有什麼感覺或想到什麼。
  但是作者務必記得,先決定好敘事角度才能進行故事中全部的情節,以及情節所包含的任何一個描述。一般來說,對於新手最容易上手也比較容易發揮的是全知的角度。
  上文已提過小說中的世界是作者所創造出來的,那如何呈現這個世界,就要依靠作者所挑選的敘事者來表現,且還須注意作者不等於敘事者,因為作者寫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如果作者等於敘事者那一定有不能顧及之處,還會變成自傳性質的作品。
 
(三)對話
  為什麼在上文強調「情節」?
  乃因「情節」是引發「對話」的條件。
  在這邊不得不提到現在許多新手作者常犯的毛病:一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對話,僅僅用一行或兩行交代當下的時間、地點,猶若分格線一般,且只在對話的上下引號(「」)之後加上短短幾字說明這是哪一位角色所說的,或該位角色是「笑著說」、「哭著道」、「坐著問」、「好奇的看」而已。
  若一篇小說重頭到尾都是對話,如上述所言,那其實是「劇本」,而不是小說。因為劇本只要交代這位角色需要在什麼地方說什麼話,和有什麼動作及表情就好,其餘的場景則交給美工製成可見的舞台佈景,事件發生的背景和細節部分交給旁白來說明即可。
  但這不是「劇本」而是在寫「小說」,裡面不會有圖畫只有文字,一切都是純文字敘述,那短短幾字幾句的敘述,可以讓讀者了解到什麼?可以讓讀者想像出作者想要表達出來的意境嗎?
  因此,請記得「對話」是輔助性質,是讓人物在故事的「情節」中能更加活靈活現,可以在單純的文字敘述中栩栩如生,宛如真實地在讀者面前進行小說的故事情節。
  「對話」搭配著情節的文字敘述,則讓讀者可藉由「對話」中的語氣和用字了解該位角色的性格特色,作者亦可在「對話」中加入劇情的伏筆、暗示等,這能給予讀者特別的印象或記憶。

(四)舉例
  這裡的舉例,意在介紹場景鋪排和人物描述之處,關於劇情部份的賞析和手法分析,就不在這此多做解說,因筆者所選的例子雖然是短篇小說,但從頭到尾一一分析,篇幅未免稍嫌過長、瑣碎,故只選取所需之處作解說,若有不妥之處,還請各方高見賜教指正。

  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小時,然而白公館裏說:「我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胡琴上的故事是應當由光艷的伶人來搬演的,長長的兩片紅胭脂夾住瓊瑤鼻,唱了、笑了,袖子擋住了嘴……然而這裏只有白四爺單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陽台上,拉著胡琴。
  正拉著,樓底下門鈴響了。這在白公館是一件稀罕事,按照從前規矩,晚上絕對不作興出去拜客。晚上來了客,或是憑空裏接到一個電報,那除非是天字第一號的緊急大事,多半是死了人。
  四爺凝身聽著,果然三爺三奶奶四奶奶一路嚷上樓來,急切間不知他們說些什麼。陽台後面的堂屋裏,坐著六小姐、七小姐、八小姐,和三房四房的孩子們,這時都有些皇皇然,四爺在陽台上,暗處看亮處,分外眼明,只見門一開,三爺穿著汗衫短袴,揸開兩腿站在門檻上,背過手去,啪啦啪啦打股際的蚊子,遠遠的向四爺叫道:「老四你猜怎麼著?六妹離掉的那一位,說是得了肺炎,死了!」
  四爺放下胡琴往房裏走,問道:「是誰來給的信?」
  三爺道:「徐太太。」說著,回過頭用扇子去攆三奶奶道:「你別跟上來湊熱鬧呀,徐太太還在樓底下呢,她胖,怕爬樓,你還不去陪陪她!」
  三奶奶去了,四爺若有所思道:「死的那個不是徐太太的親戚麼?」
  三爺道:「可不是。看這樣子,是他們家特為託了徐太太來遞信給我們的,當然是有用意的。」
  四爺道:「他們莫非是要六妹去奔喪?」
  三爺用扇子柄刮了刮頭皮道:「照說呢,倒也是應該……」
  他們同時看了六小姐一眼,白流蘇坐在屋子的一角,慢條斯理綉著一雙拖鞋,方才三爺四爺一遞一聲說話,彷彿是沒有她發言的餘地,這時她便淡淡的道:「離過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婦,讓人家笑掉牙齒!」她若無其事地繼續做她的鞋子,可是手頭上直冒冷汗,針澀了,再也拔不過去。

                   -----取自張愛玲〈傾城之戀〉

  這篇小說一開頭:「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小時,然而白公館裏說:『我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上海」兩字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地點;「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小時」則是點出上海的特色,時間腳步比其他地區還快,也就是都市生活較為繁忙;「然而白公館裏說:『我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便描寫出這個家族的狀況,是跟不上時代,是老式的大家族。

  「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胡琴上的故事是應當由光艷的伶人來搬演的,長長的兩片紅胭脂夾住瓊瑤鼻,唱了、笑了,袖子擋住了嘴……然而這裏只有白四爺單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陽台上,拉著胡琴。」這一大段,是暗示白家家道中落,又寫了白四爺的形象和他在白家的地位。
  從開頭的敘述,就看到張愛玲細心鋪陳,她沒有在開頭明講白家過去是如何風光,也沒有講白家現在是如何落魄,對於白四爺也沒有什麼外貌個性描述,只是輕描淡寫地寫他行為舉止就帶過。
  直到後頭需要講明的地方才明明白白的寫出來--女主角白流蘇與兄嫂 吵架後走到母親床前委屈哭泣時,張愛玲藉著白老太太之口說出白四爺在家中 沒有地位的原因:「你四嫂就是這樣碎嘴子,你可不能跟她一樣的見識。你知道,各人有各人的難處,你四嫂天生强要性兒,一向管著家,偏生你四哥不爭氣,狂嫖爛賭,玩出一身病來不算,不該挪了公賬上的錢,害你四嫂面上無光……」順下一筆寫出白四奶奶的個性。
  這樣的敘述方式就比直接描述這人如何如何來的好,因為從讀者的角度讀來就有一種宛若竊聽人家家務事,一種刺激的感覺,印象會更鮮明。

  後續接著「正拉著,樓底下門鈴響了。這在白公館是一件稀罕事,按照從前規矩,晚上絕對不作興出去拜客。晚上來了客,或是憑空裏接到一個電報,那除非是天字第一號的緊急大事,多半是死了人。」這段像講老式的規矩或習慣,卻是引發所有事件的開頭,也帶出來對話,讓角色之間的對話並不是沒頭沒腦地冒出來。

  那主角呢?大家最關注的主角,為了要顯出他們的特別,張愛玲用了兩種手法讓他們出現。
  女主角,白流蘇,先藉由她和兄嫂們的吵架顯現出她的個性,接著再由徐太太出現安慰她,又告知要為她妹妹們做媒之事,這一段話刺激了白流蘇,於是她就回到自己的屋子裏照鏡子。
  透過白流蘇的眼睛,我們看見白流蘇的美貌:「……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磁,現在由磁變為玉--半透明的輕青的玉。上頷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窄的,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
  這給讀者似乎有點自戀的意味,但卻是白流蘇對自己的肯定,她因自己美貌依舊而有了自信,同時帶出下面的伏筆,「……她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那音樂便戛然而止。外面的胡琴繼續拉下去,可是胡琴訴說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關了。」
  這樣的方式可以視為白流蘇跑出來自己形容自己,而「可是胡琴訴說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關了。」這兩句可視為一個伏筆,暗示白流蘇與七小姐一爭范柳原之事件。

  男主角,范柳原,在故事前頭完全沒有出現,也沒有說什麼,全部都是由旁人來介紹他,描述他的行為。最先是徐太太介紹范柳原的身家如何如何,相親過後,三奶奶向金枝金蟬敘述相親過程中所發生的事,就帶出他的行為來。
  「范柳原今年三十二歲,父母雙亡。白家眾人質問徐太太,何以這樣的一個標準夫婿到現在還是獨身,徐太太告訴他們范柳原從英國回來的時候,無數的太太們緊扯白臉的把女兒送上門來,硬要推給他,勾心鬥角,各顯神通,大大熱鬧一番。這一捧卻把他捧壞了,從此他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由於幼年時代的特殊環境,他脾氣本來就有點怪癖。他父母的結合是非正式的,他父親一次出洋考察,在倫敦結識了一個華僑交際花,兩人秘密地結了婚。原籍的太太也有點風聞。因為懼怕太太的報復,那二夫人始終不敢回國,范柳原就是在英國長大的。他父親故世以後,雖然大太太有兩個女兒,范柳原要在法律上確定他的身分,卻有種種棘手之處。他孤身流落在英倫,很吃過一些苦,然後方才獲得了繼承權。至今范家的族人還對他抱著仇視的態度,因此他總是住在上海的時候多,輕易不回廣州老宅裏去。他年紀輕的時候受了些刺激,漸漸的就往放浪的一條路上走,嫖賭吃著,樣樣都來,獨獨無意於家庭幸福。」
  這段是徐太太跟白家人商量相親之事,介紹范柳原時所透露的一段,符合介紹相親對象的所包含的要素,年齡、家世背景、父母是否安在、現在財產狀況如何,同時又具備了人們喜言八卦的小道消息組合。不過,說了這麼多,還只是停留在人們對這個人的觀感,都是旁人的眼光,這就沒有一般現在的小說通病:喜歡在開頭就先敘述男主角如何如何,且總是不離男主角是如何英俊瀟灑多金風流深情的描述。
  但是,這段話提供了一些暗示,和營造范柳原給人的一種既定印象,這可以從三奶奶敘述相親過程的那段話看到:「……三奶奶做好做歹穩住她們的娘(注三),右告訴她們道:『我們先去看電影的。』金枝詫異道:『看電影?』
 三奶奶道:『可不是透著奇怪,專為看人去的,倒去坐在黑影子裏,什麼也瞧不見。後來徐太太告訴我說都是那范先生的主張,他在那掏壞呢。他要把人家擱個兩三鐘頭,臉上出了油,胭脂花粉褪了色,他可以看得親切些。那是徐太太的猜想。據我看來,那姓范的始終沒有誠意,他要看電影,就為著懶得跟我們應酬。看完了戲,他不是就想溜麼?』」
  同樣的,經過相親之後,讀者還是不知道范柳原是個什麼樣的人,因為一切都是旁人轉述,還是不知道他長得如何,個性如何,只知道他是個值得把握的金龜婿。
  直到白流蘇到了香港,和范柳原開始來往,除掉一些在上海時多餘的場面上的束縛。這時候,讀者就透過白流蘇的眼睛來看這位范先生,知道他並不是所謂非常俊美的人,可風度翩翩,是個紳士,但工於心計,使白流蘇上了他的當,只好把明的虧、暗的虧都吞進肚子裡。

  張愛玲用兩種手法呈現男女主角,也是有其用心之處。因白流蘇是個出嫁過一次,和丈夫離了又回家,且是個年紀不小的女子,更別提她沒有讀過幾年書,也沒有工作能力,更沒有豐厚的財產,只有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淑女」身分在支撐她微薄的身價。再者,她的丈夫並不是一個好東西,那麼用范柳原的手法來呈現她,只會出現不好的一面,而沒有好話。所以,才要用白流蘇自己出來說自己,發掘她還保有的美好之處和具有優勢的地方給讀者看。
  范柳原,還在男子的黃金時期,不管外貌或家世都好,更不用說他具有最大優勢之處就是有錢。因此,他根本不愁沒有對象,甚至只要他願意馬上就有現成的對象送上來任他選。比起白流蘇來看,兩個人根本就是天差地遠的條件。為此,范柳原就不能用白流蘇的方式來呈現,因為那只會令人覺得沒有任何特殊之處,甚至乏味,而不像這樣旁敲側擊的方式,給讀者神秘感、好奇感,會有想要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人的慾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閉

系統廣播上一條 /1 下一條

小黑屋|Angel City

GMT+8, 2024-3-29 19:19 , Processed in 0.0696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