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之神話
吠陀神界的構成要素,大致上可以說是吠陀諸神乃是天然現象之神格化。
梨俱吠陀(Rgveda)中主要的神祇如婆樓那(Veruna 司法神),因陀羅(Indra 雷霆神),阿耆尼(Agni 火神)都是天然現象的某部分。
西元前五世紀時,耶斯卡(Yaska)所著的尼錄多(Nirukta)一書中,有對諸神詳細的分類。依諸神的性質,可分為支配天空地三界,即天位(Dyuathana),空位(Antriksasthana),地位(Prthivisthana)三位。
宇宙是諸神活動的舞台,總共分為三界,即天界(Div),空界(Antariksa),地界(Prthivi)。
天界是光明的世界,即天國,在人的肉眼所看不見的地,又名大虛(Vyomon),又名光明(Rocana)。天界分為三部分:頂上(Sanu),高處(Vistap),背部(Prstha),合稱三光明界(Trirocana)
天界底下就是空界,即人肉眼可見的天空,由於空界界於天界和地界之間,故又稱為中間界,天界和空界交界處有一天棚,稱為穹窿(Naka)。空界分為兩部分,靠進天界的部分稱為天分(Divya),靠近地界的部分稱為地分(Parthiva)
地界與天界距離很遠,飛行要千日才能到,又稱為Bhuni,Ksaim,Ksa,Gma。地界分為前方(Purastat 即東方),後方(Pascat
即西方),上方(Uttarat 即北方),下方(Adharat 即南方),因此地界又稱四極界(Caturbhrsti)。
梨俱吠陀(Rgveda)中所定的諸神等第
第一位 因陀羅(Indra 雷霆神) 阿耆尼(Agni 火神) 蘇摩(Soma 酒神)
第二位 阿須雲(Asvin 耦生神) 馬爾殊(Maruts 風神) 婆樓那(Veruna 司法神)
第三位 烏舍(Usas 曉神) 沙維特利(Saviitr 陽神) 勿里阿婆波底(Brhaspati 祈禱主)
第四位 漥尤(Vayu 風神) 特耶瓦布替維(天地) 維西魯(日神) 魯特羅(Rudra 荒神)
第五位 耶摩(Yama 焰摩死王) 巴爾加魯耶(Parjanya 雨神) |